首页 > 今日中国 > 中国概况 > 教育事业
高等教育
2004-06-11 10:52

    



    已经初具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近年来开始进行各项改革,如高考及相关制度的改革、高教体制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改革等。
   
    2001年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教育部为此在全国503所高校新增1993个专业点并开始招生,地区间专业布局结构开始优化。为改变一些中心城市缺少本科学校的状况,教育部批准了在这些地区设置一批本科和专科学校。

    在这一年里,教育部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制定出台了十几条措施,其中包括对考试的改革。教育部力求改变大学入学考试死记硬背的模式,考试内容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扩招  根据一项发展计划,到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计划达到1600万人左右(其中在学研究生规模要达到60万人)。因此,从2001年起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本专科招生每年需要新增100万人左右。这标志着到2005年末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使教育发展水平基本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此,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全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本专科招生规模每年都会提高10%左右,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提高15%左右。

    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1999年招生160万人,2000年招生220万人。2001年全国高校招生达46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268万人,成人高校196万人。2001年全国高校和研究所招收研究生16.5万人,比上年增长27.9%。

    助学贷款  上大学要交学费始于1989年。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成本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这是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学校收费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从1990年至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费年均增长20%以上,2001年的学费又有较大幅度上涨。目前大学学费平均每年在4200元到6000元之间,而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学费的大幅度上涨使得供养一个大学生成为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为确保每一位考入高等学校的学生都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废止学业,在继续推进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同时,国家在1994年至1999年先后八次拨款7.447亿元,专项用于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并且建立起了包括奖学金、贷款、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在内的一整套扶贫帮困的政策体系。

    国家助学贷款是目前解决贫困生上学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该制度从1999年开始建立,现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资助政策体系。贫困学生只需经过身份证明便可得到相当于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同时享受国家财政贴息50%的优惠。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年可得到8000元左右的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八年,贷款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或第二学位的,在读期间贷款期限相应延长。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贷款利率执行,不准上浮。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深得贫困学生的欢迎。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额度为22.5亿元。截至2001年5月,全国已签订贷款合同的学生17万人,贷款合同金额12.6亿元。各级财政共安排贴息资金2.79亿元,2001年前五个月,全国实际发放贷款的金额比上一年全年增长了51%。

    高校合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高校体制改革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高校的强强联合。教育部门的目标是在二十一世纪建成100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媒体称此举为打造高教"航空母舰"。

    对高校的调整和合并是从1993年开始的。建国后几十年中,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带有比较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高校有的属各部委、各系统管理,有的属地方管理,造成了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设置等局面。从1999年开始,高校合并掀起热潮。经典的合并例子是1999年9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有"中国剑桥"之称的清华大学,以及2000年4月,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北京大学与全国最好的医科院校--北京医科大学的强强联手。

    高校合并涉及全国范围内的近半数的高校。到2000年6月,有490所高校(普通高校355所,成人高校135所)合并组建为204所大学(普通高校196所,成人高校8所)。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